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?原来是这样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节日快乐
据了解到 , 关于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?原来是这样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。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 , 大家小巷粽叶飘香 , 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, 我们都有在喜庆的节日给朋友们祝福的习惯 , 但是你知道端午为什么不说快乐而要说安康吗?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。

文章插图
不能说祝你快乐 , 那就说祝你安康棕子香 , 香厨房 。艾叶香 , 香满堂 。当棕香味再次传来 , 我们又已经置身端午 。
古书记载 , 五月五日 , 为恶月恶日 。从这一天起 , 天气燥热 , 虫蛇繁殖 。于是人们吃粽子、戴香包 , 饮雄黄、挂艾草、划龙舟……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 , 来避开五毒 , 驱邪禳灾 。
千百年来 , 我们沿用着先祖的智慧 , 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对先祖的思念 。
五月初五是端午 。除了吃粽子、挂艾叶、划龙舟之外 , 最重要的 , 莫过于向亲朋好友传达祝福了 。
但在端午节 , 我们表达真挚祝福的时候 , 一般都说“端午安康” , 却不说“端午快乐” 。至于原因 , 看完下面这几点 , 我们就都会明白了 。
不朽的屈原“亦余心之所善兮 , 虽九死其犹未悔 。”“长太息以掩涕兮 , 哀民生之多艰 。”“举世皆浊我独清 , 众人皆醉我独醒 。”
说起端午 , 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人就是屈原 。我们也都下意识地认为 ,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。
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屈原: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 。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 , 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, 无私无畏 , 勇敢高尚 。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。无论在国内国外 , 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。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。”
在屈原心中 , 家国大义无比重大 。面对祖国被侵略 , 他心如刀割 , 在无可挽回的情况下 , 他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, 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。

文章插图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 , 岂因祸福避趋之!”
屈原 , 不仅仅是屈原 , 更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, 注定闪耀在历史的长河 。
即使过去千年万年 , 我们依旧会记得 , 这世上曾有一个人用生命爱了整个国 , 他的名字就叫“屈原” 。
令人惋惜的伍子胥西施越溪女 , 出自苎萝山 。秀色掩今古 , 荷花羞玉颜 。
说到伍子胥 , 或许有人会感到陌生 , 但提到西施 , 我们便会了然于心了 。西施是吴王夫差的宠妃 , 伍子胥则是夫差不可多得的良将 。
伍子胥一心为国 , 当年越国大败时 , 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 , 夫差不听 。后来 , 伍子胥被谗言诬陷 , 夫差却信了 , 赐死了伍子胥 。死后 , 他的尸体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。
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千年 , 但至今读来 , 仍觉得扼腕不已 。所以很多人认为 , 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。
为父投江的曹娥百善孝为先 , 世间至善莫过于至孝 。
孝女曹娥 , 相传是东汉上虞人 , 与父亲相依为命 。一天 , 父亲溺于水中 , 数日没见到尸体 , 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着江号哭 。
就这样过了17天 , 曹娥知道父亲回不来了 , 便在五月五日这天 , 也投江而死 。五日后 , 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了水面 。
后人为了纪念事父至孝的曹娥 , 便改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。
孝敬父母 , 天下的孩子们都在用心做 。虽然比起父母的爱 , 我们永远都会做得不够 , 但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, 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?
前有屈原 , 后有曹娥 , 说起端午节 , 注定有些沉重 。所以 , 五月初五是个悲壮、祭祀的日子 , 如果互祝快乐 , 确实不合适 。
但斯人已逝 , 今人犹在 。最好的时刻 , 永远是当下 。不管是哪一天 , 都值得我们用最好的心态去度过 。
“满目山河空念远 , 不如怜取眼前人 。”所以 , 最好的事 , 现在就做;最想对谁说的祝福 , 现在就说 。
安康代表着平安、吉祥、祥瑞 , 同样是种美好的祝福 。所以如果不能祝你“快乐” , 我便祝你“安康” 。

文章插图
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。农历的“五月五日”除了叫“端午” , 还有“重午”、“端阳”、“浴兰节”等名称 。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, 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。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。
南朝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即如此说:“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 , 楚人哀之 , 每至此日 , 以竹筒贮米 , 投水祭之 。”由此可见 , 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 , 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 。那么如何由“竹筒贮米”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?《续齐谐记》记载道 , 汉代建武年间 , 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 , 对欧回说:“见祭甚善 , 常苦蛟龙所窃 , 可以菰叶塞上 , 以彩丝约缚之 , 二物蛟龙所畏 。”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 , 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 , 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 , 用彩丝绑好 , 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 。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。
【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?原来是这样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节日快乐】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 。屈原投江后 , 人们划船来救他 , 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。南朝宗懔所著《荆楚岁时记》 , 隋代杜公瞻注云:“按五月五日竞渡 ,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, 伤其死所 , 故命舟楫以拯之 。”
除了纪念屈原 , 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 。一种是纪念伍子胥 。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 , 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 , 夫差不听 , 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 , 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。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《曹娥碑》中即云:“五月五日 , 时迎伍君 。”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 , 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 。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。
其实 , 据现代学者考证 , 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 , 本与纪念屈原、伍子胥等人无关 。闻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、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等文章中指出 , 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 。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 , 他们“断发文身”来模拟龙形 , 以避免伤害 。《汉书》记载:“越人常在水中 , 故断其发、文其身 , 以象龙子 , 故不见伤害也 。”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;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 , 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 。后世关于屈原、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。

文章插图
端午节的习俗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, 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、赛龙舟 , 其实还有许多 。比如浴兰汤 。这个习俗流传久远 。《大戴礼记》云:“五月五日 , 蓄兰为沐浴 。”《荆楚岁时记》甚至称五月五日为“浴兰节”:“五月五日 , 谓之浴兰节 。”但这里的“兰”不是兰花 , 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 。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。
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 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云:“午日 , 以五彩丝系臂 , 避鬼及兵 , 令人不病瘟 。”除了挂在手臂上 , 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 。
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 。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、可以入药的植物 , 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 , 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, 据说可以驱邪、治病 。晋代周处《风土志》中记载当时有制作“艾虎蒲剑”的风俗:“以艾为虎形 , 或剪彩为小虎 , 帖以艾叶 , 内人争相裁之 。以后更加菖蒲 , 或作人形 , 或肖剑状 , 名为蒲剑 , 以驱邪却鬼 。”清人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:“端午日用菖蒲、艾子插于门旁 , 以禳不祥 , 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。”
除了这几种习俗 , 端午节还有斗百草、饮菖蒲酒等习俗 。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:“五月五日 , 四民并踏百草 , 又有斗草之戏 。”斗草有不同的形式 , 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 , 多者为胜;或者以叶柄相绕 , 断者为负 。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 。《荆楚岁时记》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:“以菖蒲 , 或缕或屑 , 以泛酒 。”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。
以上是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?原来是这样的全文内容 , 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首页 。
推荐阅读
- 打没打新冠疫苗有何不同?打新冠疫苗有何不同
- 高考后要不要表白 高考结束后要不要表白
- 高考结束怎么复读 高考结束半年还能不能复读
- 铁观音是不是绿茶?
- 西红柿要不要打顶尖?关于番茄的种植问题!
- 中国女排2-3不敌比利时女排 中国女排2-3比利时
- 最喜欢和爱情死磕的处女座,离了爱情不能活
- 这个星座很能隐忍,能忍常人所不能忍
- 氟环唑什么作物不能用?关于氟环唑的种植问题!
- 咪鲜胺不能和哪些混用?关于咪鲜胺的种植问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