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
2020年已经过了大半 , 对于相当一部分机器人厂家来说 , 前半年算是白过了 。
受疫情影响 , 既出不去 , 也进不来 , 哪怕现在人员慢慢流动起来 , 很多原本确定的机会变成了观望 , 很多观望的客户变成了绝望!突如其来的疫情 , 对于本就不景气的机器人市场简直是“雪上加液氮” , 透心凉了!
去年安慰自己 , 黎明前是最黑暗的 , 谁知遇上了极夜 。如此严峻的形势下 , “突围”成了热门词 , 然而 , 围未突 , 头先秃 , 谈何容易……
在小型机器人的三大品类中 , 小六轴倒是率先上岸 , 借助“伪协作”杀出一条血路;尽管“协作”是假 , 但“轻量”是真 , 全新的结构设计让小六轴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。
DELTA机器人持续哑火 , 仍是平平淡淡的局面 , 入局者越来越少 , 也就仅剩的几家在暗暗较劲 。值得一提的是 , 世界最快DELTA称号不再是Adept的Quattro , 一家国产DELTA机器人攻擂成功 , 率先突破了节拍瓶颈 。
最后剩下的就是SCARA尴尬地在原地打转 , 曾经风光无限 , 现如今性能上不去 , 价格又下不来 , SCARA到底怎么了?
小时了了 , 大未必佳
首先 , 简单描述一下SCARA的发展史 。
1978年 , 日本山梨大学牧野洋发明了SCARA机器人 。
1984年 , Adept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直驱SCARA——Adept One 。Adept One有多强?电机要两个人才能抱住 , 运行时可以在电机壳上煎鸡蛋 , 高速时可以把一个180斤的胖子拍到墙上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90年代前后 , Adept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桌面型SCARA——Cobra , 在当时全球最快 , 一鸣惊人 。Cobra有多牛?当年Cobra有个经典的吸弹珠的DEMO , 视频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视频是快进了 。就是放在今天 , 能挑战这个DEMO的人也不是很多 。
然而 , 多项技术领先的大神公司却沦落到被卖的地步 , 令人唏嘘不已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2010年前后 , SCARA机器人终于迎来春天 , E公司一马当先 , 抓住机遇 , 迅速占领市场 , 一统江湖 。
然而 , “武林盟主”最近却是忧心忡忡 , 这么多年过去了 , E公司还是10年前的E公司 , 国产却不再是10年前的国产了 。
曾经 , 0.4s的标准节拍被认为是高端SCARA的门槛 , 凭借性能优势 , E公司牢牢掌握市场 , 掌握定价权;现如今 , 随着技术的积累 , 国产SCARA与E公司的性能已经越来越接近 , 标准节拍要是达不到0.4s都不好意思做SCARA 。
SCARA就像是一道题 , 而中国人是最擅长解题的 , SCARA结构已经被解析透了:竞争少时拼性能 , 性能持平时拼稳定性 , 然而稳定性的差距最终也会随时量产与时间的推移得到改善 , 再往下 , 只能见刀子了——拼价格!
低价抢市场 , 没毛病;性能不够 , 价格来凑 。降价这事儿不是只有国产机器人厂家在做 , 外资品牌也在跟随 , 甚至“盟主”也被迫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“乞丐版” 。
然而 , 比较费解的是 , 引领一个时代的“盟主”却没有把SCARA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。打江山难 , 守江山更难 , “盟主”陷入了跟大家一样的焦虑:城墙高筑 , 如何突围?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星星之火 , 难以燎原
这么些年 , 关于SCARA的突围 , 其实一直都有人在做尝试 。
?速度更快
史陶比尔的TP80速度非常快 , 节拍超过200次/分钟 。结构上 , 史陶比尔率先抛弃了使用谐波减速器 , J1轴使用了RV减速器 , 从而实现速度更快、刚性更好、力矩更高 。
其它轴都使用同步带减速 , 而且所有电机都尽量往后放 , 把机械臂的惯量降到了最低 , 因此TP80也是极少数可以高速换手的SCARA 。大角度的高速换手抓取DEMO至今仍是少有敢模拟 , 从未被超越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然而 , TP80并非一款通用性的SCARA , 而是专为小零件高速分拣而设计 , 速度上去了 , 其他方面的性能相应做了牺牲 , 负载只有1KG , 惯量只有0.014kg.m^2 , 精度只有0.05mm , Z轴行程只有100mm 。
最纠结的是 , 激进的设计使得结构复杂 , 装配困难 , 限制了量产 , 量少价格就高 , 反过来高昂的成本又限制了销量 。
当然 , 却也确实符合史陶比尔的风格:“东西好是好 , 就是贵 。”TP80至今仍是我心目中的SCARA颜值担当 。
如果说TP80是对于SCARA细分市场的探索 , 那其实这方面做得成功的却不是机器人公司 , 而是一家机器人应用公司——舒伯特 , 一家相当低调而神秘的德国包装龙头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舒伯特在中国的招聘广告 , 我总结为三句话:
1、老子很牛
2、老子很贵
3、你搞定客户 , 我搞定其他 。
我甚至脑补了舒伯特与中国客户的对话:
“你家SCARA精度高不高?”“我速度很快!”
【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】 “你家SCARA工作空间大不大?”“我速度很快!”
“你家SCARA负载大不大?”“我速度很快!”
“你家SCARA接口多不多吗?”“我速度很快!”
“你家SCARA贵不贵吗?”“贵!”
舒伯特的设计比史陶比尔还要激进 , 四个电机全部放到了基座里 , 而且使用了并联机构 , 以至于机器人都不能换手了 。然而 , 妙在妙在这种设计与舒伯特的包装业务完美匹配 , 配合视觉的传送带跟踪 , 满足机器人在两条传送带之间高速分拣即可 。
所以 , 贵有人家贵的道理 。毕竟 , 人家说“人、配件都是纯德国进口” 。
协作SCARA
“协作”是SCARA的另一个尝试方式 。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主要有两款产品 , 一款是川崎的duAro2 , 不但协作 , 还是双臂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另一款是2019年爱普生在IREX上展示的SCARA , 然而DEMO除了展示不那么灵感的碰撞检测之外 , 却未有更多实用性的展示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个人认为 , 工业SCARA的设计目的本就是平面高速分拣 , 效率才是重点 。想要广大客户为既贵又慢的协作SCARA买单 , 怕是相当困难 。离开工业 , 比如教育、科研 , 也许会有兴趣也未可知 。
?直驱SCARA
直驱SCARA的构型 , 这算是返璞归真的尝试吧 。
前面讲过 , 30年前的AdeptOne就是直驱的 。然而 , 由于当年的技术限制 , 直驱电机都是“傻大重粗” , 经过30年的发展 , 直驱电机的功率比已经大大提升 , 往桌面型机器人中整合 , 确实是个不错的思路 。
慧灵曾经推出了直驱的SCARA , 价格也是非常美丽 。说“曾经”是因为现在似乎已经看不到这款产品了 , 详细看产品性能参数可以看出 , 精度高的优势发挥了 , 但无奈直驱电机太重 , 5KG负载的SCARA自重达到了65KG , 节拍肯定是上不去了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路不好走 , 但这种尝试我倒是相当欣赏与期待 , 点赞!
尽管慧灵在传统直驱SCARA上碰了壁 , 但却在另一款SCARA上破了局 。这款SCARA采用一体化设计 , 其轻巧的结构、扁平可折叠的手臂 , 小负载 , 再加上“协作”设计 , 除了轻工业可用 , 更可拓展到教育、服务、科研、娱乐等行业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无独有偶 , 越疆的M1系列 , 也是采用了相同的构型 , 不同的是越疆的手臂更粗壮一些 , 不可折叠 , 意味在狭小的空间里操作将会有所限制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其实这种构型并非慧灵与越疆首创 , 早在2013年之前 , 美国公司PA就已经推出了这一构型PF1300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而2014年左右 , PA又在这一基础上增加协作功能 , 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协作SCARA——PF400 。

SCARA机器人的发展史_SCARA机器人的未来
文章插图
也就是说 , 前面所说川崎与爱普生在协作SCARA上的尝试 , 其实已经晚了很多年 , 而且PA已经找到非常好的切入点 。好在PA虽牛 , 却并未在中国布局 , 因此这种构型在国内的发展 , 还要看慧灵与越疆后续如何发力 。
没有最低 , 只有更低
虽有点的突破 , 却未有面的跨越 , 技术的革新是需要大量投入的 , 并且投入也未必就能获得相应回报 。因此 , 相比提高性能 , 降低成本似乎是更好的捷径 。
先是Q公司19999的光机 , 后有B公司18000低价闯入市场 , 再有T公司直接杀到15000 , 让人直呼要不起 。
“盟主”也坐不住了 , 赶紧推出了乞丐版T系列 , 然而 , 市场反应却差强人意 。
那么 , SCARA的成本到底能不能做到15000以下?能!
我们把SCARA=4个电机+2个减速机+1根丝杆+4个驱动器+1个控制器+其他(机加件和线缆等等) 。我YY了一个理想的成本结构 , 电机500元一个 , 减速机1000元一个 , 丝杆1000元一根 , 驱动器200元一个 , 控制器1000元一个 , 其他5000 , 这样下来 , SCARA的成本=2000+2000+1000+800+1000+5000=11800 。再增加生产成本1000 , 总成本12800 , 再取个整吧 , 13000 。
综上 , 卖15000 , 利润还不错 。别忘了 , 卖20000以下的公司都是没有任何售后服务的 。所以只能货能出去 , 利润就有了 。
那么 , 如何能拿到上面那么低的价格呢 , 只有一条路——自己做!
实际上 , “至少掌握一样核心零部件才能立足市场”是业界共识 , 而全部核心零部件都自己做的厂家目前也未出现 , 即使是称霸这么多年的四大家族也没有这样做 。
然而 , SCARA的厂家却有这样的野心 , 已经有少数厂家通过自研或者并购的方式掌握了大部分核心零部件 。
但是 , 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只是第一步 , 下一步马上面临的情况是:
第一 , 自研的零部件是否性能足够好 , 足够稳定?
第二 , 如何有足够的量去养活关键零部件的业务 , 比如自己做减速机 , 得多大的钱与人与时间的投入才能做好 , 又得有多大的自用的量才能维持产线的运转?往外卖?多少同行愿意买?HD跟纳博这么年都不碰机器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。
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 , 只是换到自己身上时 , 却总抱着物美价廉的奢望 , 然后跳进坑里 。
姑妄言之 姑妄听之
最后 , 总结一下个人对目前SCARA发展的“乱说八道”:
1、传统电机+谐波的方式已经玩不出花了 , 除非构型或零部件或行业有所突破 。
2、协作是热 , 但适不适合SCARA不好说 , 至少在工业SCARA上来说 , 协作不仅热 , 还可能是火 , 可能搞不好把自己给烧没了 。
3、不管是机型、行业还是零部件 , 不大可能全包 , 技术瓶颈是其一 , 更重要的是 , 摊子太大了不好收拾 , 深耕才是长久之计 。
4、BOM成本仅仅是成本的一部分 , 抓着BOM成本不放 , 生产跟售后可能为你“两肋插刀” 。
5、一不做二不休 , 与其抓着传统行业死抠成本 , 不如换个思路 , 把SCARA价格降到一万下 , 甚至变成快销品也未可知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