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看待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热?
过去五年 , 在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多因素推动下 , 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。高速发展后沉淀下来的一些龙头企业 , 这两年相继登陆或打算登录资本市场 。面对这些投资标的 , 投资者首先关心的是:未来三五年 , 消费金融行业还是好赛道吗?
天时:宏观视角下的居民杠杆率
【如何看待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热?】天时 , 是指时机 。就一个产业而言 , 主要指其发展阶段 , 是处于初期、快速增长期 , 还是成熟期 。消费贷款 , 本质上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过程 , 可以用居民杠杆率所处的位置来大致判断其发展阶段 。
2020年末 , 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.2% , 自2011年以来累计上升34.3个百分点 , 已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 。虽然与MG相比 , 似乎还有10-15个点的空间 , 但在这方面 , MG并非我们的学习对象 , 事实上 , MG经济正受过度消费、储蓄率不足的困扰 , 继续压降居民部门杠杆率恰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。从这个意义上看 , 我国居民杠杠率已处于阶段性高点 , 未来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 。

文章插图
所以 , 从天时来看 , 消费贷款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过 , 接下来的增长空间 , 更多的来自存量置换 。一方面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释放一些空间 , 另一方面则是GDP持续增长从分母侧释放一些空间 。无论哪一个 , 都是缓慢、渐进的过程 , 属于熬人阶段 。
在这个阶段 , 竞争更加激烈 , 优胜劣汰 , 对草根创业者而言 , 机会大门已经关上 , 即便是龙头 , 也要经历一段相对痛苦的以价换量阶段 , 通过向平台方、借款人、资金方等让利来保持市场份额 , ROE等盈利指标会出现明显恶化 。
就从业机构而言 , 分化阶段是长期主义者夯实基础、前瞻布局的机会 , 但需要降低预期 , 慢慢耕耘;投机主义者基本可以离场了 , 要赚快钱已难上加难 。
地利:监管环境的变化
作为强监管行业 , 消费金融的发展深受监管政策影响 , 监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。
十三五期间 , 在宏观层面促消费和企业部门去杠杆的整体逻辑下 , 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 , 新机构、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产品层出不穷 , 但当下监管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 ,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“规范发展消费信贷” , 可视作未来三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 。
所谓规范发展 , 就是全面纳入监管 , 行业发展的模式、结构、规模等更加体现监管的意图 。十三五规划中 , 曾提出要“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” , 过去五年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强监管大家也看到了 , 某种意义上 , 十四五期间的消费信贷 , 也是这个待遇 。具体来说:
获客引流方面 , 广告推广、助贷、联合贷款等业务模式将全面规范 , 在准入上更加严格 , 从源头截住非持牌机构 , 在模式层面强调“实质重于形式” , 通过业务穿透来界定各方权属 , 消除潜在的套利空间 。
产品结构方面 , 压降高息现金贷产品 , 持续扩大场景消费贷占比 , 鼓励金融机构在家政、托幼、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等方面创新消费贷产品 。
利率定价方面 , 全面引导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 , 这方面不需要抱有幻想 。
贷后催收方面 , 强调催收的合法合规 , 更注重通过征信体系建设来提高催收效果 。
消费者保护方面 , 注重信息安全、数据授权 , 着重解决共债问题 。
规范发展的目的 , 是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、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 , 客观结果就是行业增速慢下来 , 从业机构优胜劣汰 , 粗放发展让位于精细耕耘 。
人和:银行的崛起
所谓人和 , 指市场的参与者 。当前 , 消费金融市场结构正经历着根本性变革 , 核心变化在于银行的崛起 。
五年前 , 多数银行对消费贷款重视不足 , 主要靠住房按揭贷款撑起个贷规模 。山中无老虎 , 猴子称大王 , 银行的缺席 , 让消费金融公司、互联网小贷公司得以快速崛起 。这两年 , 零售转型已成为银行业的潮流 , 结合当前市场环境 , 银行重拾主导地位指日可待 。
一是 , 银行发力消费贷款的意愿更加坚定 。在整体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的背景下 , 对公贷款缺乏系统性的机会 , 增量主要看零售贷款 。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 , 住房按揭贷款的地位下降 , 增长只能靠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 。某种意义上 , 银行业已无退路 , 必须要大力拓展消费贷款 。
二是 , 银行占据资金成本优势和资金规模优势 , 综合竞争力远强于非银行机构 。在消费贷款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 , 谁有更低的资金成本 , 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。
三是 , 联合贷款新规对各方出资比例提出要求 , 将规模增长的驱动力从流量扭转至资本金 , 赋予了资本金补充能力占优的银行更大的竞争优势 。
四是 , 相比其他非银放贷机构 , 银行具有底层账户优势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 , 用户粘性更强 , 促活成本更低 。
以上种种 , 构成了银行业的强大竞争力 , 只要意愿足 , 肯定能崛起 。鉴于消费金融日益接近存量市场 , 银行的崛起 , 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、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市场地位将趋于下降 。
当市场主导权向传统银行回归 , 此前市场赋予消费金融赛道的互联网、金融科技、创新等特质 , 将被银行的稳健、传统、低增长等特质取代 。从市场估值的角度看 , 赛道特质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估值逻辑 , 拉低消费金融机构的整体估值水平 。
差赛道也有好企业
作为投资者 , 切忌再被消费贷款高增长的历史所迷惑 , 未来三五年 , 消费金融赛道变差已是不争的事实 。
当然 , 赛道变差并不意味着赛道中的上市公司(包括拟上市公司)就不值得期待 , 正如我在《投资炒股 , 赛道论误人不浅!》一文中所探讨的 , “再好的赛道也有差企业 , 再差的赛道也可能有好企业 。站在投资视角 , 行业赛道仅有参考价值 , 终究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定乾坤 。”
只不过 , 当行业赛道变差时 , 投资者必须放弃撒胡椒面投资法 , 只能着眼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和竞争力 , 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得超额收益 , 难度提升了 。
推荐阅读
- 在县城做生意如何做到年纯利润50万以上?
- 我是如何跨专业成长为一个产品经理的
- 7000字拆解 ▏7-Eleven如何「站在顾客角度思考」
- ?羽绒服应该如何保养
- 手里有五十万元存款,如何才能达到一年有四五万的收益?
- 目前小吃行业发展现状如何?
- 备孕期间如何预防嗓子肿痛?
- 拒绝无效投放--如何快速找到高质量公众号
- 账号定位篇:新手如何做自媒体
- 如何发掘知乎潜力问题